摘要: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为巩固人民币地位,推动人民币普及和使用,人民政府宣布晚清和民国时期流通的银元逐渐作废,旧银元的回收也随之开展。从1950开始,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重量和成色分为甲、乙、丙三等银元,其中甲类银元包括袁大头、站洋等,乙类银元...
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为巩固人民币地位,推动人民币普及和使用,人民政府宣布晚清和民国时期流通的银元逐渐作废,旧银元的回收也随之开展。
从1950开始,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重量和成色分为甲、乙、丙三等银元,其中甲类银元包括袁大头、站洋等,乙类银元包括龙洋、船洋、孙小头、鹰洋等,其余的为丙类,不同银元回收价也不同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,老百姓纷纷把手中的银元拿到银行换成人民币,并存入银行。到1965-1973年这一时期,银元取消分类,每枚兑价均为1元。1973年4月1日起调整为每枚兑价为2.5元,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每枚兑价为5元。
截止到上世纪90年代,全国各地银行已基本取消银元兑换业务,经过四十余年的银元回收工作,各省市都收回了大量银元,其中仅福建省共回收银元1624万枚。事后有人统计,建国后政府在民间共回收了约4.7亿枚银元。
回收的银元的用途有三种,第一种是出口赚取外汇外,这些都是比较珍贵的银元;第二种是放在博物馆中进行展览,这部分比重也很小;第三种则是进行熔毁,来支持国家建设,这是绝大部分银元最终用途。有些人可能不理解银元这么珍贵为啥要销毁?事实上销毁已经停止流通的旧币是世界各国的通用做法,我国也不例外,银元集中销毁更有利于人民币普及和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