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戴华刚钱币是如何产生的?古时五铢钱到底有多重?从半两钱到五铢钱,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?在国家博物馆新推出的“中国古代钱币展”上,都能找到答案。展览从国博馆藏20余万枚钱币中精选出1800余件珍品,辅以其他类别文物200余件,系统呈现了中国古代...
戴华刚
钱币是如何产生的?古时五铢钱到底有多重?从半两钱到五铢钱,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?在国家博物馆新推出的“中国古代钱币展”上,都能找到答案。展览从国博馆藏20余万枚钱币中精选出1800余件珍品,辅以其他类别文物200余件,系统呈现了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历程。
古钱由农具铲演变而来
从原始海贝到早期的刀布币、圜钱,再到持续2000年的方孔圆钱,直至清末的机制铜、银元,古钱币几千年传承脉络明晰,见证了漫长的历史。既有金银铜锡的金属铸币、世界最早的纸币,还有反映古代民俗文化的镇库钱、宫钱、供养钱、生肖钱、厌胜钱、游戏钱等。此外,古钱币还体现古代高超的书法艺术,而各种钱范、母钱和钞版则反映古代造币工艺发展水平。
伴随青铜时代到来,商周时期出现了金属货币。中原地区的居民主要从事农耕劳作,种地使用的铲子、锄头等为农具成为流通货币提供了可能。东周时期,农具铲演变为中原地区的流通货币,此为“布币”,中国古代的“钱”由此而来,主要在南方齐国、北方燕国流通。展厅里有一件西周时期的原始布币,较多地保留了农具铲的原型,体形大,铲柄孔尚存,为实用物向钱币演化之物。
“秦半两”是重要里程碑
大约公元前336年,战国秦惠文王二年,方孔“半两”圆钱开始铸行。这时的“半两钱”的中孔,有的方,有的圆,还有的半方半圆。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,即把“半两钱”统一定制为外方内圆的样式,再将这种铜钱推行到全国。当然这并非确切的定论。“秦半两”的出现,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,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。
那“半两”的“两”字又是怎么来的呢?其实有多种写法,有内含两个“人”字的“双人两”,有内含“连山”形的“连山两”,还有内包“十”字的“十字两”,均为后期的变形字体。而早期的“两”字,应为“羊牢两”,即由“羊牢”演变而来。初期的“羊牢两”的图像还是“羊头形”,尔后在长期使用过程中,一步步简化变成了“双人两”“连山两”“十字两”,甚至变成了“|字两”,笔画越来越少,形象也逐渐抽象。展览现场一件锈迹斑斑的“秦半两”钱币,能够让人一窥中国钱币发展史的重要印记,以及内里“两”字的演变密码。
五铢钱流行七百多年
“秦半两”以后汉代出现五铢钱,同样是中国钱币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,那五铢钱是怎么出现的呢?
原来,汉武帝发动的汉匈大战,导致昔日繁盛的西汉国库空虚,加上严重自然灾害,经济状况已经不能再支撑战争的巨大开销。针对汉王朝的财政困难,御史大夫张汤提出了重大币制改革措施,他先是希望通过虚币敛财的方式,将民间财富集中到朝廷。因为利润太大,虽然官府明令盗铸者死罪,一些官员及民众依然铤而走险私铸“白金”,严重扰乱货币市场。张汤一计不成,再生一计——提议废两改铢,奏请朝廷命令郡国铸造五铢钱。从发行皮币白金,到废两改铢,再到铸行五铢钱,由张汤推动的这三项货币改革,将自秦以来的半两钱制度最终推向了坟墓,代之而起的是五铢钱制度。然则此法并未有效解决财政困难,相反,却让民间经济遭受严重破坏,“张汤死,而民不思”,这是司马迁对张汤的评价。
五铢钱大小轻重适中,制作精整,有外廓可保护钱币不被盗磨,利于流通和长久使用。从汉武帝铸造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废罢,五铢钱流行了七百多年。
开元通宝与欧阳询
武德四年七月,唐王朝宣布废止隋五铢,发行新钱“开元通宝”,意为“开创新纪元”。《旧唐书·食货志》载:“高宗即位,仍用隋之五铢钱。武德四年七月,废五铢钱,行开元通宝钱,径八分,重二铢四絫。”
关于开元通宝,唐玄宗时流传过一个故事:当年负责铸造开元通宝的欧阳询(唐代著名散文家、书法家)向皇帝呈上钱币蜡样,文德皇后观赏时无意中指甲掐下一个印痕。这样,带着印痕的蜡样翻成钱模,再铸成钱,钱背就保留着一道月亮形状的指甲纹,也就是后来的开元通宝背月钱。可这个说法经不住推敲。因为武德年间皇帝是高祖李渊,李世民还没有做皇帝,又哪来的文德皇后呢?后来有人将文德皇后改为高祖李渊的夫人太穆皇后,甚至还有换成杨贵妃的。民间说法越来越多,为开元通宝加上各种传奇色彩。
民间故事虽经不起推敲,但“开元通宝”四个字,确确实实出自大书法家欧阳询之手。《旧唐书·食货志》记载:“开元钱之文,为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,文字庄重、隽秀、挺拔,时称其工。”此次展览中,好几件展品都留存其墨宝,值得细观。
除开商品交易功能,关于钱币的用途,唐代有许多习俗,反映出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。唐代有一种“三日洗儿”习俗——婴儿出生后三天或满月时会集亲朋好友,替其洗身,举行洗儿礼。洗儿时要馈赠金银钱,称之为洗儿钱。从王建《宫词》“日高殿里有香烟,万岁声长动九天;妃子院中初降诞,内人争乞洗儿钱”的描写可感受到,当时宫廷内的洗儿仪式热闹非凡。
一头牛在唐代价值几何?展览“食足货通”单元展示的唐代浅黄釉陶牛,或能解密一二。据《太平广记》记载,唐永徽年间(650-655年),在山西汾州,一头牛犊价格约为开元通宝钱5000文。到了唐建中时期(780-783年),扬州地区一头牛已飙涨至开元通宝钱15000文。对各历史时期物价感兴趣的观众,可在展厅多媒体互动设备上查询。
四川卢比上的光绪头像
在国博本次钱币展览中,还会看到几枚印有光绪帝头像的银币,这是我国最早有人物图像的钱币,也是唯一有帝王头像的制式银币,它们叫做四川卢比。
你没听错,不只巴基斯坦、印度发行卢比,在我国四川也流通过。四川卢比,又称川铸藏洋、藏元(炉关)。很多人以为,银币上出现人像图案始于“袁大头”,其实不然,早在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,成都造币厂铸造的“龙洋”银元就出现了光绪的头像。这种钱币因何发行呢?里面有一段小插曲。19世纪下半叶,英印商人可自由在西藏进行贸易活动,英属殖民地的货币印度卢比随之流通至西藏并渗入川、滇等省。这让清朝地方官府极度不安。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,四川总督锡良上书朝廷,提出铸造仿照印度卢比的汉文银元,用以抵制印度卢比。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很快着手此项工作,在成都造币厂采用新式机器,大批量铸造这种新式银币。仿铸的银币正面采用光绪皇帝侧面头像,分有领和无领两种,背面铸有“四川省造”字样,四周环绕花草纹饰,中央有一横花或立花,花纹与印度卢比相仿,而重量、大小均与印度卢比一致。因其银色纯正、足值足重,深受当地商民欢迎,被称为“赵尔丰钱”。
钱币是用来商品交易的媒介,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钱币,勾勒出货币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进程。正可谓:几枚古钱币,勾连中华史。